《胃黏膜脱垂》,此词条收录于12/16,仅供参考
胃黏膜脱垂是较为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。国内胃黏膜脱垂发病率为1.05%~2.03%,多见于30~60岁男性。由于胃黏膜松弛和胃蠕动增强相互作用,致使胃黏膜逆行突入食管腔或脱入十二指肠球部,最终引起胃黏膜脱垂。胃黏膜脱垂的主要症状是腹胀、嗳气、上腹部不适或疼痛。胃黏膜脱垂的主要治疗方法是一般治疗、内镜下治疗和手术治疗。胃黏膜脱垂少数并发胃炎、消化性溃疡、幽门梗阻和消化道出血,严重影响生活甚至发生消化道大出血,危及生命。
消化内科、普通外科
胃黏膜脱垂的病因主要分为原发和继发。
原发因素
高度活动的胃皱襞。
先天性胃皱襞肥大。
继发因素
良性:急慢性胃炎、消化性溃疡、充血性心力衰竭、低蛋白血症等良性疾病引起黏膜下水肿,黏膜松弛、皱襞形成。
恶性: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等恶性疾病浸润黏膜,致使黏膜增生冗长,作为异物被增强的胃蠕动挤出幽门管。
免责声明:本站部分内容转载于网络或用户自行上传发布,其中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与本网无关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,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、文字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,不负任何法律责任,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,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,发送到本站邮箱,我们将及时更正、删除,谢谢。